近日,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国家完全不一样。 对其它国家都是喊话驱离,对日本“咣咣”就是两炮,虽然不是直接对着军舰打,是打军舰前方的水面,但那可是实打实的真炮弹。 中日之间的海上摩擦绝非偶然。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2012年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日本的积极介入,这一系列事件不断累积着两国间的战略互疑。 与越南、菲律宾等国会通过外交渠道沟通不同,日本在海洋争端上始终采取强硬立场,甚至试图将南海问题与美日安保条约捆绑。 更关键的是历史记忆的权重。日本曾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且至今未彻底反省历史,这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军事力量的任何动向都保持高度警惕。2025年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中将中国称为"最大战略挑战",这种对抗性表述无疑加剧了中方的安全忧虑。 中国海警法第21条明确规定,对拒不服从停船指令的船只可采取武力措施。此次警示射击完全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内法规定。 与对其他国家船只通常采用的水炮驱离不同,对日舰采取更高级别的警告措施,是基于日本舰船往往携带更先进的侦察设备,且常试图突破执法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执法权限。日本舰船以"科学考察"为名行情报收集之实的行为,已经触碰了中国划设的法律红线。 日本海上保安厅近年来不断强化与美军联动,2025年美日"利剑"联合军演中首次纳入了钓鱼岛防卫课目。这种军事一体化趋势,使中国将日本视作美国"印太战略"的马前卒。相比之下,越南、菲律宾等国虽与美国有合作,但仍保持一定战略自主性。 日本海上保安厅拥有100余艘千吨级以上巡逻船,其中不少具备准军事性能。中国必须通过展示更强硬的执法姿态,才能有效遏制日本的冒险倾向。 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始终坚持"个案处理"原则。对越南渔船主要采取驱离措施,因为其活动多属民间行为;而对日本政府船只则必须强硬反制,因为其代表着国家意志的对抗。这种区分体现了中方对问题性质的准确判断。 近年来,日本积极介入南海事务,向越南、菲律宾提供巡逻船艇,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2025年7月,日本与菲律宾举行首次海岸警卫队联合巡逻,这种针对性的行动必然招致中方的对等反制。 警示性射击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威慑行为。炮弹落在舰船前方水域,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明确传达了必要时将升级行动的警告。 这种"事不过三"的战术,曾在2018年中印洞朗对峙中使用过,当时解放军在实控线附近进行实弹演习,有效遏制了印方的冒险企图。 从军事角度看,对日本采取更严厉措施,也有测试美日同盟反应速度的意图。在2025年9月的美防长会谈中,中方明确表示反对第三方介入南海争议,此次行动可视为对这一立场的实战化演示。 中日经贸关系具有明显不对称特征,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000亿美元,而日本仅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这种经济依存度的差异,使中国在采取强硬措施时具有更大战略回旋空间。 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中国对日依赖度已显著下降。新能源汽车电池、5G技术等关键领域,中国甚至实现反超。这种实力对比变化,为中方采取更强硬措施提供了底气。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历史情绪始终是政府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民众对任何可能被视为对日"软弱"的行为都极为敏感。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持续壮大,2024年民调显示80%日本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这种相互敌对的情感氛围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单方面让步。 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东南亚国家,注重强调"双边协商"和"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而对日本,则突出其作为区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的非法性。这种差异化叙事策略,使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保持主动。 特别是借助联合国平台,中国多次指出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在海洋权益主张上受到国际法限制。这种法理攻势,有效削弱了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 中国海警力量近年快速发展,2025年已拥有约150艘千吨级以上执法船,其中多艘配备76毫米舰炮。相比之下,日本海上保安厅虽然装备精良,但在数量和质量上已不占优势。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使中国执法部门在执行任务时更具信心。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南海建成的多个岛礁基地,为海警船提供了持续存在的支撑。日本舰船则需远道而来,持续行动能力受限。这种地缘劣势使得日方在长期对峙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在南海对日本采取区别性措施,是基于历史、法律、战略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这种针对性强的应对方式,既展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战略智慧。 在南海这片充满历史记忆和发展机遇的海域,中国的行动始终遵循国际法和地区共识,致力于与各方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