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读书,长脑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狂读政治、经济和历史 我有个发小,前几年刚毕业那阵特别迷茫,找工作总挑错行,跟人聊社会新闻要么插不上话,要么被别人的观点带着跑,连自己的判断都没有。有次他跟我吐槽“感觉自己像个没装系统的电脑”,我劝他试试读这三类书,没想到两年过去,再见面时他整个人都变了——聊到老家县城的房价,他不再只说“贵”或“便宜”,反而能说出“县城人口外流导致需求减少,再加上棚改政策退坡,未来大概率稳不住”;说起公司里的部门调整,他也能看出“这不是单纯的人员变动,是总部在优化成本结构,跟最近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有关”。 他说自己刚开始读的时候也犯过傻,抱着《资本论》硬啃,翻了五十页就看不下去,后来换了本通俗版的经济史,从“为什么古代盐铁要官营”读到“现在的反垄断政策”,才慢慢摸出了门道。他印象最深的是读历史,看《万历十五年》时突然明白,原来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某一个皇帝昏庸,而是财政制度、官僚体系长期积累的问题,就像现在有些公司出问题,表面是某件事没做好,其实是内部流程早有漏洞。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是以前刷短视频、看碎片化文章永远学不会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上班族,读这些“大书”有啥用?其实用处比你想的更实在。读政治书不是让你去研究政策条文,是让你看懂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比如为什么要推行“共同富裕”,这背后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明白这些,你就不会轻信“躺平就能过好生活”的谣言。读经济书也不是让你去炒股赚钱,是让你理解生活里的经济逻辑——比如为什么油价会涨,为什么有些行业突然火了又突然凉了,搞懂这些,你在选工作、做消费决策时就不会盲目。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狂读”不是“瞎读”,更不是把书里的内容当成标准答案。我另一个朋友,读了不少历史书,却总喜欢拿古代的事套现在的情况,比如看到公司搞考核,就说“这跟古代的科举一样,都是压制人才”,完全不顾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这种读书方式,反而会把脑子读“死”。真正有用的读书,是读完之后会思考、会联系实际——比如读了商鞅变法,你可以想想为什么有些改革能成功,有些却不行,这对自己在工作中推进项目有什么启发;读了经济周期,你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行业正处于哪个阶段,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还有人觉得,这三类书太枯燥,不如读小说、散文有意思。其实两者不矛盾,小说能帮你理解人性,散文能帮你提升感知力,但要想快速建立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政治、经济、历史这三类书是绕不开的。就像盖房子,小说散文是装修,能让房子好看;这三类书是地基,能让房子结实。没有地基,再漂亮的装修也经不起折腾。 可能有人会问,我基础差,一开始读不懂怎么办?其实不用急,先从薄的、通俗的书开始,比如先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建立兴趣,再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深入理解;先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搞懂基本概念,再读《经济学原理》系统学习。重要的是坚持,哪怕每天只读二十页,半年下来也会有明显变化。 现在很多人总说“没时间读书”,却能刷几个小时短视频。可短视频给你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就像撒在地上的米粒,捡再多也成不了一碗饭;而这三类书给你的是完整的思维框架,就像一张地图,有了它,你再看世界就不会迷路。 我们常说“长脑子”,其实不是指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指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而读政治、经济、历史,就是最快帮你搭建这种能力的方式。 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宁愿刷手机也不读书?是觉得读书没用,还是怕自己读不懂?又或者,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轻松的信息获取方式,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啃“硬骨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