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臣欢
最近,一辆汽车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致死交通事故,救援时车门无法打开,引发舆论关注。事故发生至今,厂商未对此事件做任何公开回应。但在10月16日的一场公开演讲的最后,该企业负责人没有回应公众关切,却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据浙江日报“潮新闻”10月18日报道)
前有某贝通过“对抗式公关”硬刚罗永浩,后有始某鸟试图以“环保烟花”挽尊,再到近日车企转移话题事件……不说批评谁,只谈一个疑问:企业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骨子里的傲慢不仅会让自身失去倾听能力,还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不仅是最近几起企业公关事件,再往前追溯,都可以发现不少企业似乎公关能力“很差劲”,公关结果往往是在公众情绪上火上浇油。要知道,企业公关与大众情绪不在一个频道上,任何解释都会显得傲慢又苍白。
企业为何容易滋生傲慢?或许是因为规模做大了,听多了内部汇报的赞美之词;或许是市场份额领先了,习惯了行业地位带来的优越感;又或许是成功太久了,渐渐忘记了创业初期对消费者的那份敬畏。无论原因如何,傲慢已成为企业危机公关中最致命的“毒药”。
公关的本质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搭建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真正高明的危机公关,从来不是靠技巧取胜,而是靠真诚赢得理解。但凡企业能够真正放下傲慢,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消费者,许多危机都不至于一再“埋雷”又“爆雷”。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有些企业宁可顶着舆论压力,也不愿直面问题?除了一时的利益考量,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文化。比如,车企事件中,故意趁机抹黑企业的“网络黑嘴”“黑公关”肯定有,但企业过于放大且急于证明自己的“无辜”,忽视了回应消费者的关切才是重中之重。打击“网络黑嘴”“黑公关”,其实和回应消费者正常批评并不冲突,也不该被混淆概念。
企业如舟,消费者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在信息时代依然适用。有时候,态度决定一切,并不是一句夸大的口号。企业管理层应始终保持谦逊,鼓励内部不同声音,建立真正畅通的消费者反馈机制。更重要的是,将“用户第一”从口号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融入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网络时代,企业必不可少的公关策略就是:少一些傲慢,多一点真诚;少一些套路,多一点担当。企业需要明白,今天的消费者远比想象中聪明。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试图掩盖真相、转移视线的行为,都只会加剧信任崩塌。消费者可以接受企业犯错,但不能接受企业傲慢;可以理解技术存在局限,但无法容忍责任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