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雨刚停,我踩着湿漉漉的落叶,第一次跑完了那条5公里的山坡路。 南坡缓,像在散步;

雨刚停,我踩着湿漉漉的落叶,第一次跑完了那条5公里的山坡路。 南坡缓,像在散步;中段忽高忽低,喘得厉害;北坡陡得像在爬墙,心率飙到160,腿像灌了铅。 可我没硬撑,走一段,喘匀了再跑,就这么断断续续,居然也跑完了。 奇怪的是,不累得想躺平,反而有种奇怪的踏实感——像身体在悄悄记住这段路。 第二天早上,我翻了翻天气预报,北京连着两天的雨终于歇了,空气干净,温度12度,湿度刚好。 奥森北园的山道,前阵子刚铺了新碎石,加了木栈道排水沟,雨后六小时就干得差不多了。 我跑的那段,脚边还留着几滩水,但路不滑,心里踏实。 后来查了份刚出的科研报告,才发现我那会儿的“本能反应”居然很对:心率160,是专业里说的“有氧和无氧的临界点”,不是危险,是信号。 跑走交替,十秒内心率能掉8到12下,既练了心肺,又没伤身体。 没人教我这么跑,但我照着感觉来了。 现在我计划每周再来两三次。 不图快,不拼配速,就盯着北坡那500米——听说练够四周,那片曾经逼我走完的陡坡,能一口气跑上去,不喘成狗。 我还没到那天,但已经能感觉到腿没那么软了,呼吸没那么急了。 有时候,进步不是靠咬牙冲刺,而是靠一次又一次,喘着气,慢慢走,再慢慢跑。 奥森北园西门的石桩上,今年新刻了海拔标尺。 下次我去,会拍张照,不为打卡,只为记下:那个雨后,我第一次敢和山较劲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