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枚炮弹运抵,普京高枕无忧,美国没想到,最大变数不是中国。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进行,这场战争的性质毫无疑问出现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纯粹军事战变成了经济消耗战。可以说打到现在基本只看韧性强度,完全不看所谓的攻城略地,因为没有强大军工生产供应能力的一方即使能够做到开疆拓土的程度,那最后的结果也是守不住。但俄罗斯不愿轻易放弃,普京三番两次派人去到朝鲜找金正恩要炮弹,坚决要同乌克兰打这样一场经济消耗战。
俄罗斯前线的炮兵部队,现在每天要打出去2万多发炮弹。要是搁以前,俄罗斯的炮弹库存虽然多,但架不住天天这么打,到2024年年底的时候,连苏联时期的老库存都快见底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朝鲜的炮弹来了。按照韩国情报部门的说法,光是152毫米大口径榴弹炮炮弹,俄罗斯就收了超过1200万枚。
这些炮弹咋运过来的?朝鲜用海运装了2.8万个集装箱,每个箱子能塞400到500发炮弹,再加上铁路源源不断地拉,就这么把“弹药雨”泼到了俄罗斯。
前线的俄军炮兵部队现在至少有六个炮兵营的炮弹全靠朝鲜供应,有的营甚至100%的炮弹都是朝鲜造的。这么算下来,1200万枚炮弹足够俄罗斯在高强度冲突下打一年,如果省着点用,撑个两三年都没问题。
而乌克兰这边,虽说背后有美国和北约撑腰,但炮弹供应就像挤牙膏,永远跟不上前线的需求。美国最大的炮弹工厂斯克兰顿,一个月拼死拼活只能生产3.6万发155毫米炮弹,还不够乌克兰三天用的。
欧洲那边更惨,2022年的时候整个欧洲一年才生产30万发,现在提速到一年170万到200万发,可跟俄罗斯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
更要命的是,美国自己的弹药库存也见底了。为了给乌克兰凑炮弹,美国把以色列的库存都搬空了,甚至把之前运到乌克兰的30万发炮弹又拉回来给以色列。
五角大楼的将军们说要是中美在太平洋打起来,美国的关键弹药只能撑8天。
俄罗斯能撑到现在,全靠自家军工企业“火力全开”。苏联时期留下的老底子本来就厚,再加上这几年普京大力扶持,军工产能直接翻了好几番。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发话了,今年年底前炮弹产能要提升6到7倍。
现在俄罗斯境内有十几个军工厂在加班加点生产,光是155毫米炮弹的年产量就是美国的十倍。坦克、飞机也没闲着,乌拉尔车辆厂一年能造200多辆T-90M坦克,苏霍伊的飞机厂一年能交付100架战机。
而且俄罗斯还拉上了伊朗“组队”。伊朗偷偷给俄罗斯送了不少无人机和炮弹,去年1月两艘伊朗货船就给俄罗斯运了30多万发炮弹和1亿多发子弹。这些炮弹虽说没北约的那么“高精尖”,但胜在量大管够,炸起人来一点不含糊。
有人说中国是俄乌冲突的“最大变数”,这纯属瞎猜。中国从一开始就摆明了态度:不拱火、不递刀,就想着劝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
2023年中国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中国既没给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也没给乌克兰送武器,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做“和事佬”。
再说了,中国跟俄罗斯的贸易合作是正常的经济往来,买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卖俄罗斯日用品,这跟打仗没啥关系。美国倒是想拉着中国一起制裁俄罗斯,可中国不吃这一套。
要说俄乌冲突的最大变数,还得看西方自己能不能挺住。欧洲国家本来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高,现在美国逼着他们“断气”,结果把自己的经济搞了个鸡飞狗跳。
德国的化工企业因为能源价格太高,都跑到美国建厂去了;匈牙利直接跳出来反对欧盟的激进脱俄计划,说这是“牺牲经济换口号”。
欧盟虽说通过了第18轮对俄制裁,但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就像一辆破车,四个轮子各转各的,早晚得散架。
美国那边也不消停。特朗普上台后对乌克兰的援助爱答不理,还威胁要对俄罗斯加征100%的关税。虽说这招对俄罗斯没啥实际伤害,但反映出美国国内对这场战争的耐心在一点点耗尽。要是美国哪天突然“断供”,乌克兰立马就得抓瞎。
现在的俄乌战场,只要俄罗斯能稳住国内经济,把炮弹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这场消耗战的天平就会一直向俄罗斯倾斜。而最大的变数,不是中国,而是西方自己能不能顶住压力,别先一步“掉链子”。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