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对谁错?”浙江杭州,一男子住进月租6万元的房子后,出现咳嗽过敏情况,医药费就花了4万余元,他怀疑房内有甲醛,就让检测机构鉴定,不料,结果显示房子甲醛含量超标近3倍,但房东拒不承认是房子问题,只因男子入住后,搬进了不少家具,不排除是家具产生甲醛的可能,网友:月租6万,为什么不自己买房?
当男子咳出血丝后,他终于拨通了检测机构的电话,当初他租下这套月租六万的房子时,满心期待的是窗明几净的都市精英生活,然而入住以后,他就开始出现持续咳嗽、皮肤过敏、头痛眩晕接踵而至,最后就诊、用药,医疗费竟累计超过四万元,身体却依然警报不断。
最后专业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冰冷又刺眼,报告显示甲醛含量超标近三倍。当男子将这份报告递给房东时,对方的反应却像被火烫到一样激烈反弹。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房东反复强调,这房子交付已久,装修时投入了足足四百万,用的都是顶好的材料。此前几任租客从未反馈过健康问题。他指着房内那些租客自己添置的新柜子、新沙发,语气斩钉截铁:“问题只能出在你这些新家具上!”
租客彻底懵了,他搬进时确实添置了部分家具,但入住前明明通风了不短时间,且症状是搬入后立刻显现的。他要求很简单:退还押金,结束这场噩梦般的租赁关系。
房东寸步不让。押金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一道无法跨越的深沟。沟通无望,男子最终选择起诉。更糟的是,这场纠纷被部分曝光后,房东因为信息被曝光认为自己名誉受损,愤而提起反诉,指责对方恶意传播信息。昔日体面的租赁关系,彻底滑向法庭对峙的泥潭。
网友围观这场“天价租金”风波,反应也耐人寻味。
“月租六万?有这个钱还租什么房,自己买一套不好吗?”这类疑问直接点出了大众对高租金行为的困惑甚至质疑,毕竟一个月能交得起6万房租的人,难道还买不起一套房子?
也有人冷静分析:“租金高低和房子安全是两码事。付得起六万月租,就该默认得到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更有网友现身说法:“新家具确实可能释放甲醛,但房东也不能完全撇清责任。房子本身状态、通风条件都可能是诱因,这需要更权威的鉴定。”
这起纠纷最令人窒息的痛点,恰恰在于甲醛来源成了“罗生门”。
其实甲醛释放期漫长,可达3至15年,即便开发商声称用了昂贵材料,若其中含有劣质人造板材、粘合剂,或施工不规范,隐患就可能长期潜伏。通风不足、高温高湿环境,更会加速甲醛释放。租客后添的家具,尤其廉价板材制品,同样是高危污染源。
所以责任判定因此变得异常艰难,它需要权威机构进行极为细致的污染源解析。无论是房东还是租客,任何一方想撇清自身责任,都不具备充分说服力。
一般来说,此类案件的关键在于污染源头的确认,租客若能证明入住前房屋已有明显污染,或房东明知隐患却未告知,则房东难辞其咎。反之,若证明污染确由租客后期带入的家具或不当使用造成,责任自然转移。缺乏清晰证据链,双方只能在各自立场上僵持消耗。
同时租客维权时曝光房东信息的行为需要极其谨慎。若构成侮辱诽谤,或过度泄露私人信息,非但无助维权,反而可能引火烧身,承担侵权责任。
当那位男子签下月租六万的合同时,他购买的不仅是一个栖身之所,更是对“高品质”生活的全部期待,洁净的空气、安全的墙壁、无需担忧的日常。
讽刺的是,这六万元巨款最终换来的,却是价值四万的医药费账单和一纸冰冷的超标报告。
高额租金,从不该是健康安全的天然担保。无论是租客还是房东,在涉及居住安全的核心问题上,任何模糊与侥幸都是危险的。
真正的体面生活,其基础永远是安全无虞的呼吸。在追求空间的精致与区位的光环时,我们是否忘了追问:那方寸之间的空气,是否真正配得上我们为它付出的代价? 消息来源:极目新闻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