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还帮中国建立首个原子反应堆,然而也因为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赫鲁晓夫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1894年生在俄国一个贫农家庭,只上过四年学,14岁就开始打工,当过矿工,修过机器,过着啃黑面包的苦日子,但他生性聪明,组织能力出众,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后,凭着机敏和手腕,一步步往上爬。 1953年,执掌苏联大权三十年的斯大林突然离世,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随之展开,当时苏联最高层形成了三足鼎立:马林科夫管着政府,贝利亚掌控警察和情报系统,赫鲁晓夫则是党的第一书记,但实权最小。 面对这种局面,赫鲁晓夫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先是暗中联合其他元老,趁着一次主席团会议,出其不意地拿下了声名狼藉的贝利亚,接着又以工业政策为由,把马林科夫赶下台,短短两年内,赫鲁晓夫就成了苏联新的掌舵人。 上台后的赫鲁晓夫给了新中国三份"大礼",第一份是归还旅顺港,这个港口可不是一般地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先是被沙俄占据,后又落入日本之手,二战后又被苏联控制,斯大林在世时,中国多次要求收回主权都被拒绝,但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后,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第二年就把港口完完整整地还给了中国。 第二份"大礼"更显及时雨的意味,1959年到1961年,中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骤减,在西方各国封锁的背景下,赫鲁晓夫伸出了援手,提供了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虽说这是要还的贷款,但给了五年还款期,而且免息,对当时困境中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第三份"大礼"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议题,1950年代,中国急需发展核武器技术,1954年,赫鲁晓夫同意帮助中国建设原子反应堆,还提供了回旋加速器,1957年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更是承诺提供原子弹相关技术,在这段合作期间,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核工业人才,建立了基础设施,为后来的核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些援助看似慷慨,实则暗藏玄机,赫鲁晓夫归还旅顺港,是想甩掉斯大林时代的包袱,重塑苏联形象,援助粮食,是担心中国局势不稳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提供核技术,则是想让中国在核领域依赖苏联,每一份"大礼"背后,都有着周密的战略考量。 赫鲁晓夫的"送礼"时期没持续多久,1958年就出现了转折,这一年,他提出了一个让中国领导人难以接受的要求: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联合长波电台和潜艇基地,还要共同指挥,这等于是要插手中国的军事主权,自然遭到断然拒绝。 从这件事后,中苏关系就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那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互信,开始逐渐瓦解,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赫鲁晓夫突然对核技术合作变卦了,1959年,原本答应的原子弹模型不给了;1960年,更是把所有专家都撤走,连图纸都不留。 这一番操作,让中国的核工业陷入了困境,好在前期培养的人才和建立的基础设施还在,中国科学家们硬是凭着记忆和残留的资料,咬牙往前走,这段经历,倒逼着中国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中苏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张旗鼓地批评斯大林,还主张和西方和平共处,这种做法在中国看来是对革命理想的背叛,双方从私下较劲发展到公开论战,关系越闹越僵。 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把中苏关系推向了冰点,在中国遭受印度挑衅的时候,赫鲁晓夫不但不支持盟友,反而站在印度一边,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中国彻底看清了这位"老大哥"的真面目。 回头看赫鲁晓夫这些年的对华政策,像是在下一盘大棋,最初的慷慨相助,是想把中国拉进自己的阵营;后来的翻脸无情,则是因为发现中国不愿意当"小弟",他没想到的是,这种态度不但没能制服中国,反而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对中国来说,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那些年的援助确实帮了大忙,但最终的发展还得靠自己,正是在失去苏联援助后,中国才真正激发出自主创新的潜力,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 赫鲁晓夫在1964年也迎来了自己的政治终结,他在苏联推行的改革不断失败,外交政策屡遭质疑,最终被同僚赶下台去,在被软禁的晚年,他录制了大量回忆录,记录了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1971年,这位充满争议的"玉米书记"因心脏病去世,给他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葬礼。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1958年苏联要和中国建联合舰队 毛泽东很恼火
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3 16:40: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