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62年,胡适病逝,3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30万人为他送最后一程。 可是纵使

1962年,胡适病逝,3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30万人为他送最后一程。

可是纵使灵堂人影绰绰,唯独不见胡适幼子胡思杜的身影。

此时,距离胡思杜悬梁自缢,已经过去了五年。

实际上,对于胡思杜的悲剧,胡适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早在1954年,他就在和友人的谈话中,低落的说道。

自从1949年之后,再也没有收到过思杜的来信,恐遭不测。

而到了1957年3月,胡适终于等来了胡思杜的家书。

可是这封信,不是写给胡适,而是写给母亲江东秀。

这封信,让胡适悬着的心,又凉了半截。

原来,在信中,胡思杜这样表示道。

父亲那边,已经有另外的信寄过去了。

这句话乍看之下,并无不妥。

可是和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胡适,依旧察觉出了问题。

他认为,胡思杜之所以要单独给父母写信,是因为这些信,都要经过审查。

他与其说是在写家书,不如说是在奉命写信。

而对于这封寄给自己的信,明明写得更早,却压根不见踪影。

可见已经被扣留下来,但是胡思杜却毫不知情。

因此,胡适断定,胡思杜的情况其实并不太好,可能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

果不其然,胡思杜在六个月后便悬梁自缢。

胡思杜为什么自缢,原因其实很简单。

1957年,引蛇出洞,胡思杜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给学校提出了教学意见。

原本这些意见,都是有益于教学。

但是因为是胡适的儿子,又在高层上失去了笼络胡适的价值,一些人便趁此给他戴上了大帽子。

污蔑他是对组织不满意,是敌人留下来的特务和卖国贼。

百口莫辩,身心受辱,胡思杜除了一死,别无他法。

一直到1980年,经过有关部门的重新审理,最终为胡思杜重新恢复名誉。

此时,距离胡思杜去世已经过去了23年。

时代浩劫,这是近代百年难掩的伤痕。

胡适和胡思杜的故事,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中一笔带过。

不吸取教训,未来是否又要重蹈覆辙。

而这,也是国学大师季羡林最为担心的。

他作为时代的亲历者,他把浩劫的磨难写进了《牛棚杂忆》。

在这套书中,你可以透过季羡林的第一视角。

去感受风暴是怎样在酝酿,怎样爆发,最终又怎样归于平静。

但是如今,这套书几乎被雪藏,鲜为人知。

借此机会,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看看这套书,去看看一些被人刻意遗忘的历史。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3
用户10xxx13 9
2024-10-20 23:52
谎话也要说得靠谱点,3万人参加葬礼还只是人影绰绰,如果真有那是落脚地都没有。还30万送行,知道什么概念,有的小县都没30万人。

竹风 回复 10-24 13:20
差不多有十万人,胡适之在台湾还是有影响力,而且他父亲胡传也就是胡铁花,以文职代理统代武职治理台湾,官声斐然,台湾故人不少,当地百姓为他送行也是正常的

淡水
淡水 4
2024-10-21 23:41
哈哈哈,别漂白胡适了,拿不到钱的,你也不看看他死在哪儿的,还送行!编也编真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