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视剧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明朝是有银票的。但事实上,那种可以当钞票行用的银票是直到清代中期才出现的。明代只有一种作汇兑用的会票,大约明末之时,民间有一些商号私自发行会票,用于白银的长途汇兑。
生活在明末的陆世仪说:“今人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此即飞钱遗意。”同时代的陈子龙也说:“今民间子钱家多用券,商贾轻赍往来则用会(票),此即前人用钞之初意也。”不过,明末会票的签发者并不是专业的金融机构,而是个别商号;能够利用商号的业务网络汇款的,也是少数人,如商号东家的同乡、朋友、亲戚。跟那种汇通天下的银票不是同一回事,顶多算是银票的雏形。
不但没有银票,明政府也一直不知道铸造标准化的银币,虽然晚明之时,已有大量西班牙银元从海外流入,如果政府略有作为,完全是可以仿造银元的。别说铸造银元,就连给市场制定一套统一的白银成色与平砝标准都做不到,各个地方甚至各家银号的白银成色与天平砝码各标准,这一家银号出品的五十两十足银锭,按另一家银号的标准,可能并没有五十两整,也不是十足银。因此,用白银支付的每一次交易,结算时都要称量重量、验看成色、换算平砝,十分麻烦。
明王朝的货币制度其实是相当落后的,既不如清代,也不如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