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长沙火车西站为何建得这么慢?6年工期背后的三大难题

2021年8月,长沙西站正式开工,预计2027年通车,耗时整整6年。而比它晚开工3年的南京北站(2024年9月动工),规

2021年8月,长沙西站正式开工,预计2027年通车,耗时整整6年。而比它晚开工3年的南京北站(2024年9月动工),规模更大(16台30线 vs 长沙西站12台22线),却只用3年左右就能完工,同样计划在2027年开通。这场"龟兔赛跑"般的对比,让长沙西站的建设进度显得格外缓慢,像极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那么,为什么长沙西站的建设如此耗时?是技术难题?规划调整?还是其他因素?让我们深入剖析这场"马拉松"背后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既有线路改造:在"行驶中的高速公路上修收费站"

长沙西站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它必须在已经运营的长株潭城际铁路旁施工。这就像在一条正在通行的高速公路旁边新建一个收费站,既要保证原有列车正常运行,又要进行大规模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 关键瓶颈:既有线转线作业最初,施工方计划在推进北区站房建设的同时,进行既有线占压区的转线作业(即调整现有铁路线路,腾出施工空间)。但受转线影响,后续施工一度停滞,导致关键节点启动前,仅完成了北区站房建设。

- 解决方案:"站前单位南侧施工+站房地下结构穿插作业"为了抢回工期,建设方最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施工方案——在站前工程(南侧)推进的同时,同步进行站房地下结构施工。这样虽然能追回部分时间,但施工区域紧邻既有营业线,对安全管理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现有铁路运行。

"这就像在悬崖边搭积木,既要保证新建筑稳固,又不能让旁边的老房子倒塌。" 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如此形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特殊设计+复杂施工方案:不是普通的高铁站

长沙西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高铁站,它的设计理念是"三湘四水、杜鹃花开",外观独特,结构复杂,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三湘四水"造型:施工难度大增车站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湖南的"三湘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盛开的杜鹃花,这意味着站房的结构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呈现独特的曲线和造型,这对钢结构、幕墙安装等工艺要求极高。

- 特殊施工方案:地下结构穿插作业为了不影响既有铁路运行,施工方采用了"站前单位南侧施工+站房地下结构穿插作业"的方式,即在地面施工受限的情况下,优先进行地下部分的施工(如地铁、城际铁路换乘层),然后再逐步向上建设。这种"立体化施工"虽然能提高效率,但工序复杂,协调难度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规划调整:从"石长铁路扩建"到"渝厦高铁枢纽"

长沙西站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定位经历了多次调整:

- 最初计划:石长铁路长沙西客站扩建最早,长沙西站只是作为石长铁路的一个扩建站,规模较小。但经过专家论证后,这一方案被叫停,转而升级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的核心枢纽,并接入长赣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最终定位为12台22线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 定位升级:从"区域车站"到"国家级枢纽"这种规划调整意味着车站的规模、功能、技术标准都要重新设计,甚至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地质勘探、轨道铺设等问题,进一步拖慢了进度。

4. 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高铁站,还是"换乘王国"

长沙西站不仅仅是一个高铁站,它还集地铁、城际铁路、公交、长途客运于一体,目标是打造"零距离换乘"的超级枢纽。

- 地下部分复杂:地铁、停车场、市政配套车站地下两层是地铁站厅、桥下停车场,还设有公交车场、长途大巴车场等,这意味着施工不仅要考虑高铁站房,还要同步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协调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难度。

- 未来目标:长株潭一体化的关键节点作为长株潭"三主五辅"交通布局中的主要客站,长沙西站的建成将极大提升长沙河西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减少居民往返长沙南站的时间,对推动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慢工出细活?长沙西站的"马拉松"值得吗?

相比南京北站的"冲刺跑",长沙西站的建设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耗时更长、挑战更多。但它的意义同样重大——不仅是渝厦高铁的关键枢纽,还将成为长沙河西居民的"家门口高铁站",并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

或许,这场"马拉松"的终点,将是长沙西站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引擎。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期待2027年它正式亮相的那一天。

(你对长沙西站的建设速度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