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完成绩那天,看着离录取线差 18 分的屏幕,我蹲在地上哭了 —— 不是难过没考上,是后悔之前的备考全在 “瞎忙活”,直到失败后冷静复盘,才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才是没上岸的关键。
第一个真相:盲目自学 = 在错路上狂奔。我总觉得 “报班是智商税”,对着 4 本专业课教材死磕,《管理学》里冷门的 “古典管理理论分支” 背了 3 天,却没发现近 5 年真题只考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 大职能。英语更荒唐,刷了 20 套四级真题,转本常考的 “校园选课”“实习报告” 类阅读却没练过,考场上连 “curriculum(课程)” 都认不全,直接丢了 15 分。
第二个真相:“熬时间” 不等于 “真努力”。我每天雷打不动学到凌晨 1 点,笔记写满 5 本,却没做过 1 次完整的限时模考。考前一周模拟时,才发现英语阅读超时 40 分钟,专业课简答题写不完 —— 原来那些 “熬大夜” 的感动,不过是自我安慰,没练过应试节奏,再熟的知识点也用不上。
第三个真相:短板不补,早晚拖垮全局。我的高数一直差,却总逃避 “导数应用”“积分计算”,觉得 “考到概率小”。结果考场上最后两道高数大题直接占 30 分,我空了一半,哪怕专业课多拿 10 分,也能过线。
现在我虽没上岸,但这些真相让我明白:不是转本难,是我用错了方法。也想告诉正在备考的你:别用 “努力” 骗自己,早划考点、多模考、补短板,才是上岸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