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王僧辩:进武庙的南梁名将

王僧辩的人生起点,带着南北朝乱世特有的迁徙印记。他字君才,太原祁人,出身北方士族太原王氏旁支。父亲王神念一开始在北魏当官

王僧辩的人生起点,带着南北朝乱世特有的迁徙印记。他字君才,太原祁人,出身北方士族太原王氏旁支。父亲王神念一开始在北魏当官,从并州主簿一直升职迁至颍川太守。天监年间,父亲王神念因北方战乱南奔梁朝,官至右卫将军,以勇武闻名于时。

最初的仕途,王僧辩紧紧依附于湘东王萧绎。他起家为湘东王国左常侍,此后便随着萧绎的职位变动而迁转:萧绎任丹阳尹,他转府行参军;萧绎出守会稽,后移镇荆州,他都任中兵参军,始终是萧绎幕府中的核心成员。这段 “从王” 经历,让他深度熟悉萧绎的性情。

早期军事生涯中,王僧辩已显露出沉稳的用兵风格。武宁郡发生叛乱时,萧绎命他率军平叛,他很快就平定了这次叛乱,因功迁贞威将军、武宁太守。此后,他历任振远将军、广平太守、新蔡太守等职,每到一地,都以 “治军严整,抚民有方” 著称。

太清二年,侯景以 “清君侧” 为名发动叛乱,建康陷入重围。萧绎命王僧辩“假节,总督舟师一万,兼粮馈赴援”,没想到军队刚到京都近郊,便传来宫城陷没、梁武帝蒙尘的消息。王僧辩与柳仲礼等将领无奈 “先屈膝于景,然后入朝”,侯景收编其部众及粮草,还对他们好生安抚,不久侯景便遣王僧辩返回竟陵。王僧辩跑得比兔子还快,很快就返回投靠萧绎,萧绎承制任命他为领军将军。

此时的梁朝已四分五裂,萧绎与湘州刺史萧誉、雍州刺史萧詧因权力争夺互生嫌隙,萧绎命王僧辩统军讨伐萧誉。

王僧辩一开始认为竟陵部下尚未集结完毕,想等军队齐集后再发兵,便与鲍泉商议暂缓出兵。萧绎本就性情忌恨,听闻后以为王僧辩故意拖延不去,已经不高兴了。王僧辩入宫进言时,如实陈述想法,萧绎竟拔剑厉声问:‘你是害怕出兵吗?’,后更是用剑砍伤王僧辩,最后命人将他收押入狱,连其子侄也一并关押。

就在此时,岳阳王萧詧率军突袭江陵,萧绎慌乱之下,只得派人到狱中向王僧辩问计。王僧辩提出加固城防、分兵袭扰敌军后路的计策,萧绎当即赦他为城内都督。

不久后萧詧奔退,而鲍泉久攻长沙不下,萧绎不得不命王僧辩去取代他。王僧辩到任后,先将鲍泉关押,再指挥大军继续围攻,很快平定湘州,用一场大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侯景之乱的转折点,始于王僧辩指挥的巴陵之战。太清三年(549 年),侯景沿江西进,攻陷江州、郢州后,派大将宋子仙率军一万直逼巴陵,自己则率主力跟进。王僧辩奉命据守巴陵,他深知叛军势大,采取了 “坚壁清野,以逸待劳” 的战术:先将江渚米粮悉数运入城内,将公私船只沉于水中,断绝叛军获取补给的可能。

叛军抵达城下后,便开始轮番攻城,都都被王僧辩打退了。叛军久攻不下,又因粮草短缺士气低落,加之大将任约被擒获,侯景不得不退兵。

巴陵之战后,王僧辩率军沿流东下,不但收复了江州、郢州,更是和陈霸先两军在建康城外顺利会师共讨侯景。

随后侯景带军出战,与王陈联军大战于建康城北,侯景大败,最终侯景战败逃亡海上,后被其部下杀死,建康光复。

战后,萧绎即帝位,是为梁元帝。王僧辩因功被封为司徒、侍中、尚书令,永宁郡公。

然而,梁元帝皇帝宝座还没做多久,他就得罪了西魏的权臣宇文泰,很快西魏大军攻陷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杀,梁朝陷入 “无君” 的混乱。王僧辩与陈霸先共同拥立萧绎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王僧辩因拥立之功,任司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然而王僧辩和陈霸先的矛盾发生在北齐的介入,当时的北齐主高洋欲扶持梁武帝侄子萧渊明为梁主,派高欢第七子高涣领兵护送萧渊明过江。起初,王僧辩不接受侯渊明,派裴之横率军拒战,却不料被北齐击败了。

最终,王僧辩选择了妥协。他同意立萧渊明为帝,王僧辩也因功被封为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

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的行为,引起了司空、南徐州刺史的陈霸先的反感。陈霸先从京口举兵十万,水陆俱袭建康,王僧辩没有防备,就被俘获了,当夜被斩。可怜王僧辩这位为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收复半壁江山的大将,最终死于权力斗争的刀锋之下。

历史功过的千年评说

王僧辩的一生,是南朝乱世武人的典型缩影。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巴陵之战的沉稳、平郢州的果决、破建康的协同,都展现出 “将帅之材”;他对梁朝的忠诚也贯穿始终,即便在萧绎将他下狱时,仍愿献方略退敌;平定侯景之乱后,他 “收贼党王伟等二十余人,送于江陵”,试图重振朝纲。

然而,他的政治局限性同样致命。他始终未能摆脱 “臣属思维”,将萧绎视为唯一正统,却忽视了梁朝已丧失民心的现实;在拥立问题上,他高估了北齐的信用,低估了陈霸先的野心,最终沦为权力博弈的祭品。《梁书》史臣评价他 “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悲矣”,精准点出了他 “能治军而不能谋身” 的悲剧根源。

王僧辩的次子王颁入西魏,后成为隋朝名将,参与平陈之战时,为报父仇,他掘开陈霸先的陵墓,将骨骸焚化成灰,加水喝进肚中。想起当年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尸,看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时候真不是嘴上说说!

唐德宗时期,朝廷接受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建立武庙,当中就包括王僧辩。

宋徽宗时期,宋朝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其中也包括王僧辩。

中国近代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说王僧辩:“王僧辩从容抵抗侯景时,他的智慧和勇气并不比陈霸先差。两人就像周瑜和诸葛亮那样同时涌现出的人才,一起辅佐同一个君主。要是后来他们没有互相产生猜疑,没有各自都想着夺取权力,难道不也会成为梁朝像周公、召公那样辅佐王室、安定天下的贤臣吗!”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南史》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