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值此历史时刻,红船融媒寻访了部分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用文字和镜头定格他们的影像。
初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新四军老战士储渭的家中。
96岁高龄的储老精神矍铄,一身衣着整齐洁净,军人的姿态丝毫未减,胸前佩戴的多枚纪念章在光线下熠熠闪光,每一枚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走进储老的家,朴素而整洁的陈设透着岁月的宁静。客厅的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储老年轻时身着军装的模样,英姿飒爽,眼神中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与坚定。

▲储渭
见到我们,储老热情地起身迎接,客气又友好的态度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当提及81年前参加新四军的往事时,老人的眼神变得格外明亮。
储老告诉我们,1944年,年仅15岁的他怀着“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的信念,毅然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国家都快没了,我们年轻人不能袖手旁观。”储老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
“新四军到我家”
1929年10月17日,储渭出生在江苏省东台县唐洋区官坝乡。
身为家中长子,储渭自小便在浓郁的草药香与温和的问诊声中长大。他的父亲储启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性子如春日暖阳般和善。给群众看病,深得乡亲信任。
“我看他有一个厚厚的账簿,但从未见他出门要账去!他弟兄二人,排行老二,人们都称他为‘启二先生’。他喜欢读书看报,还常给我们讲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中的故事。”储渭回忆说。
七岁时,储渭到本乡官坝小学读书,驻扎在当地的日寇经常下乡扫荡,搞得村民不得安宁,学校也不得不停课。
1940年,储渭转到海安西场小学读书。他清晰地记得,一个寻常的早晨,学校来了新四军,一位女同志站到操场土堆上,给大家宣传讲话。
“过了两年,我就读海安县紫石中学,断断续续上了一年多,也都因战争环境,敌伪军的清乡扫荡,不能专心读书,多次背起书包藏到外婆家去。外婆家住海安贲家巷,这里属边缘地区。我少年时大半时间都是在海安县内渡过,所以海安是我的第二故乡。”储渭笑着说道。
1940年,当著名的黄桥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新四军来到了储渭的家乡苏中地区,很快成立了民主政权,宣传抗战、组织群众、发展地方武装。
据储渭回忆,这年秋天,陈毅总指挥率部路经唐洋,扎营10天左右,他住在小集镇中区王华藻(字王芹甫)先生家中,拜会社会各阶层人士,了解民情。新四军战士也常住在他家,储渭对他们产生了很好的印象。
“一位由唐洋区政府何患区长派出的宣传员毛伟露(女)也来过我家,和我父亲谈家常,了解民情。苏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敌热情。这个时候我也在学校里参加了儿童团,经常接受教育,学唱歌。”储渭说。
储渭称,他在学校经常和大家一起学唱歌、演活报剧。那些旋律像是刻在了骨子里,时隔多年,储渭仍能清晰地哼唱出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坚持苏中疆场:村庄到村庄,锄头钉耙,筑成了天罗地网……”“我们的粟师长,苦斗20年,你是列宁的忠实学生……”
储渭提到,还有那首《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每当唱起这句,储渭都格外兴奋。“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嘛”,他笑着说。这歌声像一束光,让他深切感受到身为民族一份子的自豪,也在心里刻下了沉甸甸的责任,至今想来,仍觉得深受教育。
这些歌曲,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储渭心里种下了家国情怀与奋斗的力量,无论岁月过去多久,只要旋律响起,那份激情便会瞬间被点燃,一如当年那个在操场上放声歌唱的少年。
进卫校参军学医
1941年,新四军一师师部兼苏中军区成立,直到1942年,整个苏中地区经常遭到日伪军扫荡。“父母亲带领着我们老小8口,一有情况就东躲西藏。”储渭回忆道。
“我们家就在黄海边上东台县,家里经常都有新四军,有一天中午,像是营部医务员的一位医生问我‘小鬼,你愿意当兵吗?苏中二分区卫校正在招生呢’。闻此消息,我感到非常高兴。不久,父亲就送我到东台三仓地区二分区卫校参军、学医。临行时,母亲拉着我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细细想来,真是尽在不言中。”储渭如是回忆自己的参军经历。
卫校地处黄海之滨,在苏中一个农村游击区内。储渭他们住的是土坯毛草屋,稻草当铺垫,盖上一条薄被,夜间翻来覆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
“那时候学校条件很差,没有固定课堂,也没有教材。我们打地铺坐在地上,听老师讲课,用手记录笔记,学的都是医疗、救护、药物等常用知识。”储渭回忆起在卫校的学习时光,条件虽艰苦,却为他后来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
而除了课堂上的积累,实战般的历练更让他印象深刻。有一天半夜12点,轮到还不到15岁的储渭站岗,他领到一把汉阳造79步枪。那晚天气不错,六七月份的夜里挂着月亮,远处传来狗叫声,他心里不免有些紧张。这段站岗经历,储渭始终记忆犹新。
“学员大多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在战争环境中,称得上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卫校队长张一新,政治指导员丁礼,医学教员郑觉明,对我们生活上关心、政治上教导、业务上培养,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医学基础知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造就了一批医务骨干。”储渭如是说。
如今,故人都已老去,留给储渭无尽的怀念。
“卫校停办以后,我们乘船往宝应方向出发,一天夜里要过封锁线,事先谁也不知道。卫校的56个同学都分开了,我跟着领导准备去苏中军区后方医院。”储渭说,“那天,南北方向有一条河,我们就是从这条河过去的。过了河,领导才说‘我们已经过了封锁线了’。”
没过多久,储渭到了军区后方医院。1945年的春节,他们就在那里渡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储渭刚从苏中军区卫校二队毕业。
储渭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正在操场上,喇叭里突然传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当时大家欣喜若狂,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日本投降后,储渭被调到了苏中军区第一野战医院工作。
在前线救死扶伤
不久,国民党挑起大规模内战,首要进攻苏中地区的新四军。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解放军在苏中、通、如、泰、海地区连打七场胜仗,取得“苏中七战七捷”。
在第三战海安战斗时,储渭正在东台医院,奉命加入临时医疗救护组连夜赶赴海安。
“救护组在海安待了两三天,之后我们带着少量重伤员返回东台的苏中军区第一野战医院。部队按上级部署向后方收缩,我们随苏中野战部队一同退守山东,我们在那里待了两年。”储渭回忆道。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此时储渭所在的医院番号已改为华东第四野战医院。八九月间,第四野战医院又随大部队东渡黄河,到达汶上、曲阜地区,准备收治解放济南的伤病员,而上次是从山东博兴北渡黄河直达禹城经聊城到濮阳。
据储渭讲述,1948年10月,医院刚忙完济南战役伤员移交工作,还没来得及休整,就接到随大部队挺进淮海的命令。经过长途行军,于11月初到达指定位置台儿庄,这里距解放军包围黄伯韬兵团的碾庄约70华里。华野一、四、六纵队已将该股敌人重重包围,等待总攻一声令下。
台儿庄历来是贯通苏北与鲁南的交通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条东西向狭长街道是全村的中心。
“我是医务班长,带着一个医疗小组,住在村东头的一家四合院内,老乡们见我们来了就忙个不停,扫地烧水,还蒸地瓜送给我们吃。他们说‘盼着解放军早日拿下徐州城’。”
“白天常有国民党飞机来扫射轰炸,”储渭回忆往事时,声音不自觉提高,“伤病员都是重伤,动弹不得,我和医护人员必须守着他们。敌机在周围盘旋扫射、扔炸弹,幸好没炸到我们这条街,算是躲过一劫。”这次任务中,储渭所在的医疗小组还受到了上级表扬。
华野卫生部在前后方共部署近40所医院(包括地方的)。同时开设了伤病转运站,合力做好伤员转运工作,从11月中旬起,医院收治了攻打黄伯韬兵团的伤员800多人。上级给储渭的任务是,带领一个“分类组”,在医院入口处查询,伤员到来时,经过验“伤票”、测血压、查病情,把急需手术和要抢救的伤员迅速送到有关科室处置。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难度不小,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才能使那些确实需要及时医治的伤员挽回生命。”储渭补充道。
之后,储渭又带领几名医护人员组成一个轻伤组,负责100多名伤病员的医疗,白天查房换药,夜晚还要值班,虽然很疲劳,但大家都不叫苦,热情很高。
储渭称,淮海战场正值冬季,气候严寒,又是连续作战,有时还飘着鹅毛大雪,给收治工作增加不少困难。但由于我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收治伤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整个战役共动员民工200多万人,每个纵队都有民工团,担架500余副,民工2000余人。每个野战医院配担架200多副,民工1000人。本次战役华野各医院共收治伤员6万多人,各纵队留治伤员近3万人。
“从建院那时起,我们总是跟着部队走,部队打到哪儿,我们就紧随其后收治伤病员。从解放战争开始,我们医院陆续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战役和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本次战役历时65天,消灭敌军55.5万。”储渭对此,记忆犹新。
同时,战斗中华野卫生人员伤亡也不小,共计战斗减员1340人,其中有241位同志献出了年轻宝贵生命(据野放战争时期华东部队卫生工作简史),他们的贡献永被铭记。
淮海战役结束后,储渭随医院和大军渡过长江,参与解放南京、上海等地,还被调到军区直属医院,参加了上海江湾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接收工作。
1949年9月,储渭被调到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政处,任医政干事。1950年5月,又从南京调至空军,开启了新的军旅历程。
京城遇知音
储渭被选调到空军准备学飞行,到了牡丹江空军第七航校。然而,经过体检复查,因平衡功能欠佳,他遗憾地被淘汰。航校校长魏坚对他说:“你到校卫生处干你的本行吧!”
航校地处牡丹江两岸,校部在铁道北,下属海浪、温春、兰岗三个机场。储渭时常前往各机场,了解并检查空地勤人员的防疫保健工作。
1951年冬,储渭被派到北京空军卫生部航医训练班学习。训练班结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西郊机场,负责独三团空勤人员的保健工作。
“没过几天,我意外地被调到华北空军卫生部做机关工作。卫生部位于后海南侧刘海胡同一所大院内,周围有几处小院落。胡同东口是辅仁大学校址,冬天我们常到后海滑冰,也十分有趣。”储渭回忆道。
1952年国庆节前,后勤部组成工作组随同总参领导同乘C46运输机,前往唐山机场检查受阅工作。途中,后勤修建处长秦恒问储渭:“你们卫生部有个叫邢金素同志的吗?”储渭表示不认识。回来后他才知道,邢金素是体检科的内科医生。
当时,卫生部下设医政科、药材科、训练科,储渭在防保科,邢金素在体检科。储渭经常下部队航校检查工作,而邢金素她们常年在外,前往全国各地“选飞”。因此,两年间他们没见过几次面,交流也很少。
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体检科和防保科的宿舍院落相距不过100米左右。1954 年中秋节前后,后勤部召开干部大会,储渭和邢金素都去听报告。邢金素的“白校”同学王少飞和她谈及个人问题时,问她:“你看储渭怎样?”邢金素同意了见面。
“第二天,我们相约在北海公园西河岸见面,这次见面,我们就此订下终身。回首过往,从彼此不知到相识相知,这不足一华里的距离,我们走了两年。”储渭微笑着说。
过了中秋节,邢金素便又要赶往山西榆次执行任务。1954年末,在部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关怀下,储渭和邢金素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好事成双,就在此时,领导告知我,组织决定授予你大尉军衔。说来也巧,1955年3月共和国举行授衔典礼,我俩同时在北空后勤礼堂,她被授予上尉,我是大尉。1960年,我在重庆七医大,她在北京,我们又同时被晋升为少校。”储渭如是讲述自己与妻子的奇妙缘分。

▲储渭
储渭介绍称,邢金素同志是河北省安平县人,1929年出生,1946年5月参军,在华北(白求恩)医科大学军医四期学习,1949年6月毕业后到华北航空处门诊部工作。1951年在华北空军卫生部体验科作内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进修一年后,又调到空军北京医院儿科任主治医生,空军天津医院儿科主任、内科主任,总政宣传队(文工团)门诊部主任,总政歌剧团卫生科长,于1993年离休。
谈话间,储渭谈及爱人邢金素时,满是深情与敬重,他称赞邢金素一生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无论何时何地,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叫苦,晚年时,尽管疾病缠身,但在干休所,她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关心同志和战友。她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精神,让储渭难以言表。2017年7月18日,邢金素不幸逝世,储渭悲痛万分。
“老伴走的那天,北京的天空突降倾盆大雨,好像也在为她哭泣。” 储渭回忆起那一天,眼中仍隐隐泛起泪花 。
参加大阅兵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场伟大胜利,党和国家决定9月3日举行大阅兵。作为新四军的一名老兵,储渭有幸参与这一盛事。

▲敬礼者为储渭
“6月份,总参政治部召集我们北极寺休干局的5位同志参加了阅兵预备会。会上要求每人报2000字的材料,并通知了其他准备事项,还要量身定制衣服鞋帽等。”储渭回忆道。
8月21日,是储渭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前往阅兵村报到。自从储渭知道被选中参加阅兵庆典,脑海里就不时出现70多年前的情景,好像又回到了当年抗日战场,回到那个充满硝烟而又激情的年代。
“阅兵村设在东郊民巷东口南侧的首都大酒店,距天安门直线距离仅千米。一踏入这里,我们就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女战士献上花束,医护人员引导我进入房间……当我望向床上,眼前突然一亮,一套崭新的灰色新四军军服呈现在面前。我凝视着臂章上’新四军’三个字时,不禁心潮澎湃。”
次日,阅兵联合指挥部在酒店大堂召开欢迎会,来自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及国民党军的322人与会,其中包括126名抗战老兵、65名抗日英雄子女、131名支前模范。储渭清晰记得,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抗日英雄子女平均78岁,支前模范平均88岁;年龄最大的是102岁的新四军老兵陈廷儒,最小的63岁。
9月3日当天,储渭郑重穿上新军装,挂好纪念章,以饱满的精神风貌接受习近平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当我和抗战老兵们乘坐的第一方队通过天安门,见到习主席时,心情无比激动。” 储渭感慨道,“这是人民给予我们的最高荣誉,光荣属于党和人民,属于千千万万新四军将士,属于新四军一师的战友们,更属于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
事实上,他还曾于2005年、2010年分别参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65周年纪念大会,受到胡锦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在储渭看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保卫这份幸福,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和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我们不欺负别人,但绝不能让当年日寇横行的悲剧重演。”他希望年轻一代在享受和平的同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国家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储老,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每天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关心国家大事。他时常叮嘱身边的年轻人,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好,人民生活得这么幸福,我从心里感到高兴。”储渭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胸前的纪念章在笑容的映衬下更加闪亮。每一枚都记录着他为国家和人民立下的功勋,见证着他在峥嵘岁月里的坚守与付出。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整个房间,储老站在门口向我们挥手告别,那挺拔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