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部拍南京大屠杀的国产电影,居然让观众走出电影院时,不是哭到崩溃,而是满怀希望和力量?
别急着质疑,真的不是你以为的苦情片套路。
今年暑期档,最猛的黑马,非《南京照相馆》莫属。

2025年,暑期档电影扎堆,《南京照相馆》在一众商业大片中杀出重围。
上映三天票房 3.61亿,市场预测冲高到了 16亿!
有多猛?点映期的上座率就飙到 16.5%,普通电影难以望其项背。影评开分 8.5,不夸张地说——是继《我不是药神》之后,能够刺痛人心、唤醒良知的国产电影代表。
一时间,各大社交平台“被刷屏”:《南京照相馆》太克制、太高级、太让人意外了!

你以为这是一部血淋淋、以惨烈场面刺激观众情绪的“抗日大片”?
不。
这不是一部“叫嚣复仇”的电影,而是一封写给历史的沉默控诉书,靠的是照片、细节和真实的演技,唤醒观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刚刚沦陷的时候。
刘昊然饰演的小邮差阿昌,不小心没逃出去,阴差阳错被日军“安排”冲印日本士兵拍摄的战争照片;
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藏在地下室偷偷协助;
胆大的女演员林毓琇(高叶饰),偷运了一名中国士兵;
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王广海,夹在民族与自保之间疯狂挣扎。
整个片子像密室剧那样压抑,剧情却步步紧逼:要把日军暴行的照片,交到全世界面前。
可能你会问,这么大的历史背景,居然主角没有一个是英雄将军?没错,因为——
南京这座城,是一群普通人共同守下来的。

《南京照相馆》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它做到了真正的克制!
别的战争片可能会一遍又一遍让你哭。这个片子却告诉你:“我拍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让你流眼泪,而是想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尊严。”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像“砍头比赛”那类惨到极致的史实,它有呈现。
但导演申奥并没有用慢镜头拉长痛苦,不是为了追求视觉刺激,甚至连最容易煽情的女性角色,也都只用极其隐晦的画面交代了无尽苦难。
林毓琇的遭遇确实“发生”了,但没有画面,没有音效,没有哭嚎,唯有一抹掉完妆后的唇印,一缕凌乱头发,以及压抑的呼吸。
你会发现,能做到“把苦难变成力量”,真不是很多导演能做到的。
演员高叶也在路演时坦言,原本剧本里有一场暗示性极强的洗脑戏,导演一句话全部删掉了:
“我们拍这部片子,不是为了展现日本人多坏,是为了让中国人知道,要自己更强大。”
这句话,真的是全片的灵魂。

你以为讲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只能悲情吗?不。
最动人的是角色们面对绝境时依然守住的人情、信念和争锋相对的良知。
阿昌本是普通邮差,最后却愿意为了照片、为了传递真相、为了活着的人去死。
林毓琇,原以为她是“红颜自保”,其实她早就明白一切政治与命运风雨,为了一个军人,她冒了所有人的命——只因为她不想忘却死亡、也不想让国家沉没于黑暗中。
而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是整部电影最复杂也最真实的人物。
他是中国人,却帮日本人做翻译;他嘴硬说“不是汉奸”,却暗中保护战友;他懦弱胆小却能最终挺身而出。
他是无数在历史夹缝中努力“做人”的普通人缩影。
正如那句台词:
“他只是想活下去,他有什么错?”
可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而王广海的觉醒时刻,让人泪目,也让人佩服。
反派不脸谱,中国人更要清醒细节还有很多。比如片中那个从不拿枪、热爱摄影的日军“伊藤”。
表面艺术家,心底却藏着整部片最冰冷的意识形态:他拍照片是为了在战争中“取乐”、记录胜利,但当他举起刺刀的那一刻,也就湮没在战争制造的黑洞中。
他身后的那座“八纮一宇塔”——用焚毁中国城市掠夺来的石块搭建起的日本“和平”象征——是本片说得最狠的讽刺:
你说你来和平,其实你是踩着别人的骨头往上爬。

电影最后,那几张历史照片像铁证一般打在人心上。
导演申奥说:
“我们做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国人明白记忆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清醒。希望我们这一代,能记住来时的路。”
这就是《南京照相馆》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它提醒我们,苦难不是目的,铭记才是希望。
写在最后:国产电影,不止流量与套路《南京照相馆》,没有流量演员、没有CG大场面、没有强捧热搜,只靠演员演技、导演诚意和震撼人心的叙事站稳16亿票房。
这不仅仅是一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它是一次认同的重建; 是一次民族记忆的唤醒; 更是一次“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忘记历史”的回答。
八个字,道尽一切:
👉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关键词推荐南京大屠杀电影
南京照相馆票房
刘昊然南京照相馆
王传君演技
国产战争片推荐
申奥导演作品
高叶演技
暑期档爆款电影
你看了吗?欢迎在评论区晒一晒你对这部电影最印象深刻的那一幕,让更多人知道:
真正优秀的国产电影,不靠煽情也能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