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牌专业好不好?政策对接、硬核实训,超给力

打开手机刷到AI生成的短视频新闻,通勤路上听着播客里的深度报道,却很少再拿起报纸。这样的日常,让“传统媒体式微=新闻学无

打开手机刷到AI生成的短视频新闻,通勤路上听着播客里的深度报道,却很少再拿起报纸。这样的日常,让“传统媒体式微=新闻学无用”的声音总在耳边响起。

可若我们把目光投向2025年的传媒业,会发现真相恰恰相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冲刺期,3000个基层传播阵地急需专业人才;AI赋能下的数据新闻、跨文化国际传播岗位缺口激增,具备“新闻素养+技术能力+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早已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而在这场行业重构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早已凭借前瞻性布局,成为考生叩开传媒未来的“金钥匙”。

作为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的“国际传播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广外新闻学最亮眼的优势,就是总能精准踩准政策与行业的节奏。早在媒体融合战略推进之初,专业就主动对接基层传播需求,连续八年开展“讲好广东故事”实践项目。

光有政策敏感度还不够,全媒体时代更需要硬核的技能支撑,这正是广外新闻学的另一张王牌。

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校搭建了“融媒体与国际传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虚拟仿真采访实验室里的国际突发事件演练,到达芬奇认证培训中心的专业剪辑教学,再到AI辅助报道工作坊的大语言模型应用实训,学生能一站式掌握从传统新闻写作到智能内容生产的全链条技能。

而撑起这一切的,是一支既有学界深度、又有业界温度的师资队伍。27 名专任教师中,11名教授领衔、16名博士坐镇,80%有海外访学经历,能用双语讲授 “国际新闻编译”“对外报道”等前沿课程;更有50多位业界精英担任校外导师,从羊城晚报编委到新华社资深编辑,他们带来的一线案例让课堂始终与行业脉搏同频。而这种“学界+业界”的双师指导,让学生既能打好理论基础,又能紧跟行业前沿。

这份精心打磨的培养体系,最终化作了实打实的就业竞争力,直接击碎“新闻学就业难”的焦虑。有学生入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国际传播等核心工作;也有学生进入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从事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策划等热门岗位;还有一部分的毕业生选择深造,境内跻身北大、中传等顶尖院校,境外远赴哥伦比亚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名校。

就像2005级校友、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周强所说:“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新闻与外语双技能的人才”——而广外新闻学培养的,正是这样能站稳时代风口的人。

如今再看“传统媒体式微=新闻学无用”的论调,会发现它忽略了一个本质:传媒业从未失去价值,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新闻学,正是通过政策对接锚定方向、用实训平台锤炼技能、靠优质师资保驾护航,让学生在行业变革中不仅不被淘汰,更能成为引领者。

如果你渴望在信息洪流中守护专业价值,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那么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值得你把它写进报考志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