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曹操为何要弄死荀彧?仅仅只是因为他反对自己称魏公吗?

荀彧作为曹操的“子房”,为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与曹操的合作之中也是非常顺畅,对于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功臣,曹操为何要弄

荀彧作为曹操的“子房”,为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与曹操的合作之中也是非常顺畅,对于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功臣,曹操为何要弄死他呢?

《三国志·荀彧传》载: “( 建安)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晋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后汉书·荀彧传》对荀彧之死所载则有所不同: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对于荀彧的死因,史书上有两种记载:《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忧郁而死”,《后汉书》中所记载的则为曹操所赐死。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呢?陈寿认为荀彧是忠于曹魏政权的,最终却无法帮助曹操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最终忧郁而死。而范晔则认为荀彧始终为汉臣,所以他反对曹操称魏公,成为了曹操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最终被曹操所赐死,也是杀身成仁,死得其所。

而范晔的这一观点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认为荀彧因忠汉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赐死。那么情况是否真的是这样呢?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荀彧到底是否是汉臣,而忠于汉呢?这一点就值得怀疑。当初放弃袁绍而选择投奔曹操时,他就对曹操说道;“以鄄城及范、东阿为基础,就如同是当年的高祖定关中、光武取河内。”后又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所言皆以深根固本为目的,为曹操称帝作筹谋,根本谈不上是忠汉之臣该干的事。

其次,荀彧官居尚书令,他是具有举荐人才的资格。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向曹操举荐了诸多人才,而且在曹魏集团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人不是他的亲戚,就是他的旧友。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肯定也是将自己志向相同之人才会举荐给自己的老板。所以从这些人在曹魏政权中的表现也可以窥见端倪。

《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曰: “…… 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曰》: “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 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 ‘不能复相活邪?’帝曰: ‘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 ‘郗公,天下宁有是邪! ’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三国志·孙叔然传》: “陈寿评曰: 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

荀彧短短的数年间,就像曹操举荐了荀攸、钟繇、陈群、郗虑、华歆等人。而这些人无疑都为曹魏政权殚精竭虑,忠于曹魏。郗虑、华歆更是杀伏后的主要幕后人物;钟繇、华歆更是位列三司之职。荀彧的这群“好友”根本谈不上是汉臣,那作为举荐者本人又该当如何呢?

荀彧既然不是忠汉,又为曹操举荐了诸多人才,在能力上又有王佐之才,这么多的重量级身份,而且荀彧死时年仅50岁,正当是年富力强之时,曹操为何要将其逼死呢?

其实问题正是出在了荀彧举荐的人才实在太多了,而且大多都是颍川人士,也就让曹操认为荀彧有结党营私之嫌,这是曹操所不能允许的。

《后汉书》卷七十《荀彧传》: “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并负败焉。”

而且荀彧举荐的这些人才,在曹魏政权的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荀攸居谋主之位,荀衍为监军校尉,荀悦为秘书侍中,钟繇、华歆更是位列三司之职。而钟繇认为荀彧可以比肩颜子;司马懿称赞荀彧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贤之才。可见荀彧在这些人当中又有着极高的威望。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荀彧并非简简单单的只是曹操身边的一个谋臣,他背后有着极为庞大且复杂的政治势力。而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本就对东汉末年士人的结交风气很是忌惮。随着荀彧势力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越来越大,而荀彧作为其核心人物,曹操不得不将其逼死,否则后患无穷。

《后汉书·孔融传》载: “岁余,复拜太中大夫。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 ‘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其实从孔融和崔琰结局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孔融为当世名士,在士大夫阶级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即便他赋闲在家也是宾朋满座。曹操因此也对他非常不满,最终将他下狱处死。崔琰则是因出言不逊,被贬为徒隶,但是即便被贬,仍有许多宾客前去拜访,门庭若市,可见其威望有多高,最终被曹操赐死。

荀彧、孔融、崔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士大夫阶级当中的领袖级人物,有着极高的威望,但是他们却明目张胆的与宾客往来,最终遭到曹操的猜忌,不死也得死了!